「十里长亭」到底是在哪里?
宋朝苏轼《送孔郎中赴陕郊》诗∶「十里长亭闻鼓角, 一川秀色明花柳。 」及《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许晏、 许普谢恩辞朝, 公卿俱出郭, 到十里长亭, 相饯而别。 」看来这十里长亭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 大凡送别都要在这里。 但是到底是在哪里呢?其实亭子存在了很久, 最早的亭子是用於军事的。 周朝时, 亭是设在边塞观察敌情的处所, 及至春秋战国时期, 亭的作用就更加大了。 当时战争频繁, 各个主要城池都有亭作为观察之用。 如《墨子》上记载理想的城池守卫应该∶「百步一亭, 高垣丈四尺, 厚四尺, 为闺门两扇。 」
但是到秦汉时期, 战争却不是人民最迫切的担心。 所以亭的作用就转化为各地方的治安机构, 《说文解字》上载∶「亭, 人所安定也。 」及《释名·释宫释》∶「亭, 停也, 道路所舍, 人停集也。 」又《风俗通》∶「亭, 留也, 行旅宿会之所馆也。 」这些都表示了汉代开始, 亭成为了地方上的治安机构。 如《后汉·百官志》载有∶「十里一亭, 十亭一乡。 有亭长持更板以劾贼, 索绳以执贼。 亭长旧名负弩, 改为亭长。 或为亭父。 」
不过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驿站制度逐渐取代亭制。 亭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变化, 成为筑在路旁的公家房舍, 供旅客投宿休息。 同时, 有的人也用来作为迎宾送客的场所。 当时, 道路每隔十里设一长亭, 五里设一短亭, 提供行旅憩息之用。 由於亭的作用成为人们交际的地方, 不论是送客或是迎接, 都成为往返各地旅客的必经之地, 渐渐就有了美观上的追求。 而中国园林吸纳了亭这一建筑结构, 成为不可或缺的建筑物, 也促使亭的建造有了更多的发展。 亭一般为开敞性结构, 没有围墙, 攒尖顶的亭子可分为六角、 八角、 圆形等多种形状。 如建在水中心的则称为榭或水榭。 到隋唐时期, 园林庭院中筑亭已经很普及, 唐朝宫殿中也大量出现亭的建筑物。 宋朝时, 亭的建筑多也更精巧。
但是亭作为送别之地的意象就留在了古代的诗词当中。 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赋》: 「毒秦泾, 山高赵陉; 十里五里, 长亭短亭。 」《白孔六帖》云: 「十里一长亭, 五里一短亭。 」因此, 长亭又称为「十里长亭」, 而近城的十里长亭经常是人们送别的地方。 唐朝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词∶「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及宋朝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词中的「长亭」, 是指古代供行旅休憩的驿站, 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用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