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紫禁城十几年就能造好?
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当然是北京故宫, 故宫又名紫禁城, 它外表的宏伟、 堂皇、 庄严、 和谐, 显示出的中国古代匠人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有游览过北京故宫的游客, 都会听到导游介绍这故宫只用了十几年就造好。 什么? 故宫只用了十几年就造好?http://wx2.sinaimg.cn/mw1024/666eceb9gy1ffeth9v3m1j20zk0dcn01.jpg
西元1403年(永乐元年), 朱棣颁诏改北平为北京。 从永乐元年至三年, 多次下令从各地迁入人口至北京。 永乐五年闰七月, 朱棣颁诏开始营建紫禁城。 主持营建工程为泰宁候陈圭、 工部侍郎吴中、 刑部侍郎张思恭、 设计师蔡信在永乐五年五月到达北京, 开始了建造故宫的工作。 要是从零开始设计整个紫禁城, 相信最优秀的团队都不知道该怎样下手。
但是中国古代流传千年的文化, 有些优胜之处就能够在此体现出来。 一切的事物都有了相对於的规范制度, 不论是总设计, 或者细处的修建都有法可依。
故宫的建造来说, 不应该把它当作一个单独的宫殿群看待。 应为建造紫禁城和改造北京是同时进行的, 以原来的元大都城为基础改建。 这就有了一个很好的蓝本, 虽然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被「外族」统治的时期, 然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完全依据儒家礼制原则建筑都城的时代。 大都城以接近方形的三套方城, 即宫城、 皇城、 外城组成, 以中轴线贯穿。 这大大地方便了工匠的考虑。
明代的设计师们就要考虑到城市的功用、 祭祀的需求。 同时要为这些建筑安排位置, 这些设计的背后是几千年以来中国对於都城规划的经验, 甚至可以追溯到《周礼考工记》的帝都营建原则安排的。
《考工记》成於春秋末期, 收入於《周礼》一书中, 所以又叫作《周礼考工记》, 是春秋末期齐国人记录的有关手工业技术的官书, 分别对车舆、 宫室、 兵器以及礼乐诸器等制作做了详细记载。 关於建筑和城市规划的这一部分, 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当时的「建筑规范」。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前朝后市, 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 「前朝」即其前半部分为外廷, 就是朝廷, 是帝王上朝听政之处; 「后市」就是皇城的后面是市场, 是都城的商业交易之地; 「左祖」即紫禁城左前方安排有皇家祭祖的地方, 就是太庙。 「右社」即紫禁城右前方安排有皇家祭神的地方, 就是社稷坛。
北京故宫前天安门东侧为太庙, 西侧为社稷坛, 就是按照「左祖右社」的传统规制建造的。 「左祖」太庙和「右社」社稷坛都是在明朝初年和明故宫同一个时期建成的。 可见当时建筑北京都, 是有很严格的考虑。
实际上, 这些建筑都发挥了他们应有的作用。 就太庙而言, 明清两代每逢新皇帝登极, 或有亲政、 大婚、 上尊号、 徽号、 万寿、 册立、 凯旋、 献俘, 奉安梓官, 每年四孟及岁暮大袷等等大事, 均需告祭太庙。
而历代帝王自称受命於天, 将自己比作「天子」, 认为代表土地和五谷的社稷是国家构成的基础。 皇帝在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要在社稷坛举行大祭, 如遇出征、 班师、 献俘等重要的事件, 也在此举行社稷大典。 社稷坛坐南朝北, 坛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方台, 每层用白石栏杆圈围。 据《日下旧闻考》载: 「社稷坛在阙右, 北向, 坛制方, 二成, 高四尺, 上成方五丈, 二成方五丈三尺, 由出陛, 皆白石, 各四级。 上成筑五色土, 中黄、 东青、 南赤、 西白、 北黑」。 坛上五色土, 分别象徵金、 木、 水、 火、 土, 是万物之本, 含「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之意。
西元1420年, 亦即永乐十八年十一月紫禁城完工, 建造紫禁城不过用了十数年。 当中设计以及筹备花费十年, 而正式建造到完工用了4年。 这不但是因为古代匠人技艺非凡, 更是整套设计观念已经流传千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