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甚么一年中最热的日子称为「三伏天」?
民间有句俗话说∶「冷在三九, 热在三伏。 」意思是说,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是三九天, 最热是三伏天。 那么, 为甚么一年中最热的日子称为「三伏天」呢?据《史记.秦本纪》中载∶「秦德公二年, 初伏, 以狗御蛊。 」南朝宋裴□《集解》引孟康曰∶「六月伏日初也, 周时无, 至此乃有之。 」另唐朝张守节《史记正义》曰∶「六月三伏之节, 起秦德公为之, 故云初伏。 」由此可知, 伏日的说法历史悠久, 最早是源於秦国。
此外, 三国魏张揖《广雅.释诂四》曰∶「伏, 藏也。 」及《广韵》: 「伏, 匿藏也。 」这是古人对「伏」的解释, 那么何谓「伏日」呢? 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 据《历忌释》上记载∶「伏者何也? 金气伏藏之日也。 四时代谢, 皆以相生: 立春木代水, 水生木; 立夏火代木, 木生火; 立冬水代金, 金生水; 至於立秋以金代火, 金畏於火, 故至庚日必伏, 庚者金, 故曰伏也。 」此说是以「五行生克」与「四季」变化之道为依据。 根据五行学说, 古人认为春属木, 夏属火, 秋属金, 冬属水, 四季交替循环。 因此, 立春为春之木代冬之水, 水生木; 立夏为夏之火代春之木, 木生火; 立冬为冬之水代秋之金, 金生水, 如此循五行相生。 其中唯一不同的是立秋, 夏属火, 秋属金, 故夏、 秋的交接非五行相生, 而是相克, 就是火克金, 又庚属金, 所以到庚日就是金气要潜伏的日子, 「伏日」之说由此而生。
还有一说, 南朝宋裴□《集解》引孟康曰∶「伏者, 隐伏避盛暑也。 」认为黄历六月, 正是一年中最为酷热时节, 劝人在此段日子隐伏避暑, 故称「伏日」, 此说简单易解。
那么古人怎么推算三伏天?
三伏是初伏、 中伏、 末伏的合称, 约在西历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之间。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 每十日为一伏, 分为初伏、 中伏、 末伏。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 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 闷热的日子。 太阳直照的日子并非一年中最热的, 当夏至后, 每天地面吸收太阳的热气多, 散发的热气少, 地表层的热气就越积越多, 也就一天比一天热, 进入三伏后, 地表层累积的热气达到最高峰, 因此天气就最热。
古人使用天干与地支相配的「干支纪日法」来记日子,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在十天干中排第七个, 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因此, 自夏至开始, 第三个庚日称为初伏; 第四个庚日为中伏;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此即「三伏」。 如《阴阳书》中载: 「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 第四庚为中伏, 立秋后初庚为后伏, 谓之三伏。 」
通常初伏、 中伏、 末伏各为十天, 但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四个庚日时, 中伏为十天, 出现五个庚日则为二十天。 故中伏至末伏有时十天, 有时为二十天, 而初伏、 末伏都为十天。 这三个伏日、 伏天, 是一年中最热的三十天, 故又称为「三伏日」、 「三伏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