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本义,应该是什么?
「大器晚成」是一个常见的成语, 大多数成语词典的解释是: 「大才需经过长期磨炼方有成就。 现指成名较晚的人」, 却没有指明「大器」为何物。 一些对「大器」所做的解释很含糊: 「古时指贵重的器物, 现比喻大才」。那么, 「大器」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当中的意义十分复杂。 「大器晚成」最早的出处是《老子》四十一章: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 仔细看看这当中的对比关系, 「大方无隅」即「最方正的东西没有棱角」, 「大音希声」即「最大的声音没有声音」, 「大象无形」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状」。 但是为什么「大器晚成」却是代表著贵重的事物需要很长时间才成型呢? 现在著名语言学家王光汉就著近代出土的帛书就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帛书甲本此句残缺, 乙本此句「晚」作「免」, 为「大器免成」。 「晚」从「免」得音, 上古音自可相通。 而且从这点来推论, 「成」其实也很可能是另外一个字的通假。 《说文解字》和其他古籍就为我们提供了线索。 「器」, 《说文》释之为皿, 段玉裁注: 「有所盛曰器。 」《史记·律书》「其于兵械尤所重」, 张守节《正义》曰: 「内成曰器, 外成曰械。 」 《后汉书·公孙述传》「器械之饶, 不可胜用」, 李贤注: 「内盛曰器, 外盛曰械。 」
大家看到了吗? 同样一句对於「器械」的解释, 却存在著「内成曰器, 外成曰械」, 以及「内盛曰器, 外盛曰械。 」这两种解释, 可见「成」和「盛」其实在古代是相通的。
?
在此盛的意思, 就是盛载。 这样来说「大器晚成」很可能就是「大器免盛」。 何为「大器免盛」呢? 其实就是说越是大的器皿, 越是不能承载东西。 这样解释, 就更能够符合这整段话的意思。 「最方正的东西没有棱角」、 「最大的东西不能盛载」、 「最大的声音没有声音」、 「最大的形象没有形状」, 这样解释更加能够体现本义。
可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会认为「大器晚成」的意思是「贵重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 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较晚」? 这就是韩非子的「错」了, 大家都知道「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 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喻老》, 而在这个故事中韩非子就以楚庄王作为例子, 最后就有了这句: 「庄王不为小害善, 故有大名; 不蚤见示, 故有大功。 故曰: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就是这句话, 使得以后大家都对「大器晚成」的意思有了误解。 汉代张衡《论衡·状留篇》: 「大器晚成, 宝货难售也。 」《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琰从弟林, 少无名望, 虽姻族犹多轻之, 而琰常曰: 『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 终必远至。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