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拼: Leiwan
【别名】
竹苓,白雷丸,竹铃芝,木连子。
【来源】
白蘑科真菌雷丸 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的干燥菌核。
【植物形态】
腐生菌类,菌核通常为不规则球形、卵状或块状,直径0.8~3.5cm,罕达4cm,表面褐色、黑褐色以至黑色,具细密皱纹,内部白色至蜡白色,略带黏性。子实体不易见到。
【生境分布】
多生于竹林下,生长在竹根上或老竹兜下。分布于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采制】
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药材性状】
本品为类球形或不规则团块,直径1~3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有略隆起的不规则网状细纹。质坚实,不易破裂,断面不平坦,白色或浅灰黄色,常有黄白色大理石样纹理。气微,味微苦,嚼之有颗粒感,微带黏性,久嚼无渣。断面褐色,呈角质样者,不可供药用。
【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雷丸素。
【药理】
有驱绦虫作用,对蛔虫、钩虫也有明显的作用,还有增强免疫及抗癌作用。
【性味归经】
微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杀虫消积。用于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
内服:研粉,15~21g;或入丸剂。
【使用注意】
本品不宜煎服。无虫积者禁服,有虫积而脾胃虚寒者慎服。
【附方】
①下寸白虫:雷丸一味。水浸软去皮,切,焙干为末。每有疾者,五更初先食炙肉少许,便以稀粥调1.5g服之。(《经验前方》)
②治三虫:雷丸(炮)30g,川芎30g。上二味捣罗为细散。每服3g,空腹煎粟米饮调下,日午、近晚各一服。(《圣济总录》雷丸散) ③消疳杀虫:雷丸、使君子(炮,去壳)、鹤虱、榧子肉、槟榔各等分。上药为细末。每服3g。温米饮调下,乳食前。(《杨氏家藏方》雷丸散) ④治蛔虫、蛲虫病:雷丸、苍术各等分,温火焙干后,研末。用麻油煎鸡蛋一个,取以上药粉3~6g放入鸡蛋中心,食用。成人每次吃2~3个,小儿每次吃1~2个,连续食用3天。(《中国药用真菌》) ⑤治绦虫病:雷丸15g,二丑6g,槟榔63g。先将后二味水煎2次兑匀,然后加入雷丸粉末,早晨1次服下,小儿酌减。(《中国药用真菌》) ⑥治小儿寒热,惊啼不安:雷丸0.9g,牡蛎0.9g,黄芩0.9g,细辛0.9g,蛇床子30g。上药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分为两度,看冷暖用。先令浴儿头,勿令水入耳目;次浴背膊,后浴腰以下,浴讫避风,以粉扑之。(《圣惠方》雷丸浴汤)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中药不仅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它也是一种传统文化,而中药养生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历史悠久且经验丰富,中药养生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步的。千百年来,人们在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与启发下,将有药用功效的食物、适当的中药与普通食材相结合,运用各种烹调技术,制成具有形、色、香、味、特定功效的食物来服用,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深受民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