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拼: Zhuli
【别名】
竹汁,淡竹沥,竹油。
【来源】
禾本科植物淡竹 Phyllostachys nigra (Lockl. Ex Lindl.)Munro var. henonis (Mitf.)Stapl et Rendle等的茎经火烤后所流出的液汁。
【植物形态】
见“竹茹”项下。
【采制】
取鲜竹竿,截成30~50cm长段,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间用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
【药材性状】
本品为青黄色或黄棕色的透明液体。具竹香气,味微甜。
【化学成分】
含天冬氨酸、蛋氨酸、丝氨酸、脯氨酸等氨基酸,还含水杨酸、微量元素等成分。
【药理】
具有镇咳祛痰作用。
【性味归经】
甘、苦,寒。归心、肝、肺经。
【功能主治】
清热降火,滑痰利窍。主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热病痰多,壮热烦渴,破伤风。
【用法用量】
内服:冲服,30~60g;或入丸剂,或熬膏。外用:适量,调敷或点眼。
【使用注意】
寒饮湿痰及脾虚便溏者禁服。
【附方】
①治肺痈:竹沥60g,分3次,温开水冲服。(《安徽中草药》)
②治小儿狂语,夜后便发:竹沥液服二合。(《至宝方》) ③治小儿吻疮:竹沥和黄连、黄柏、黄丹,敷之。(《全幼心鉴》) ④治小儿赤目:竹沥点之,或入人乳。(《古今录验方》) ⑤治金疮中风,口噤欲死:竹沥半大升,微微暖服之。(《广利方》)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中药不仅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它也是一种传统文化,而中药养生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历史悠久且经验丰富,中药养生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步的。千百年来,人们在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与启发下,将有药用功效的食物、适当的中药与普通食材相结合,运用各种烹调技术,制成具有形、色、香、味、特定功效的食物来服用,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深受民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