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拼: Mimenghua
【别名】
黄饭花,蒙花珠,糯米花。
【来源】
马钱科植物密蒙花 Buddleja officinalis Maxim.的干燥花蕾和花序。
【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高约3m,最高可达6m以上。小枝灰褐色,微具4棱,枝及叶柄、叶背、花序均密被白色星状毛及茸毛,茎上的毛渐次脱落。单叶对生;叶片宽披针形,长5~12cm,宽1~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具小锯齿。大圆锥花序由聚伞花序组成,顶生及腋生,总苞及萼筒、花冠密被灰白色绒毛;花萼钟状,先端4裂;花冠筒状,先端4裂,筒部紫堇色,口部橘黄色,内外均被柔毛;雄蕊4,着生于花冠管中部;子房上位,2室,被毛,花柱短,柱头膨大,长卵形。蒴果长卵形,长2~6mm,2瓣裂,外果皮被星状毛,基部具宿存花被。种子细小,两端具翅。花期2~3月,果期5~8月。
【生境分布】
生于海拔200~2800m的山坡、丘陵、河边、村边的灌木丛和林缘。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安徽、福建、西藏等地。
【采制】
春季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药材性状】
本品多为花蕾密聚的花序小分枝,呈不规则圆锥状,长1.5~3cm。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密被茸毛。花蕾呈短棒状,上端略大,长0.3~1cm,直径0.1~0.2cm;花萼钟状,先端4齿裂;花冠筒状,与萼等长或稍长,先端4裂,裂片卵形;雄蕊4,着生在花冠管中部。质柔软。气微香,味微苦、辛。
【化学成分】
本品含醉鱼草苷、洋丁香酚苷、密蒙花苷A、密蒙花苷B等成分。
【药理】
对细胞毒素有抑制作用;抗炎;解痉;利尿;促进胆汁分泌。
【性味归经】
甘,微寒。归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翳。用于目赤肿痛,多泪羞明,目生翳膜,肝虚目暗,视物昏花。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
【附方】
①治目胞湿烂,浸淫多泪:密蒙花9g,白术6g,葳蕤15g。水煎服。(《本草汇言》)
②治眼翳障:密蒙花、黄柏根(洗,锉)各30g。上二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食后、临卧熟水下,或煎饧汤下。(《圣济总录》密蒙花丸) ③治一切目病,因积视久,专睛著视,有劳目睛,以致昏胀,肿痛不明者:密蒙花15g,甘菊花6g,麦门冬(去心)24g,当归身4.5g,玉竹12g。水煎服。(《本草汇言》) ④治肝虚,视力减退:密蒙花12g,枸杞12g,菊花12g,生地黄12g,楮实子12g,木瓜6g,秦皮6g。炼蜜为丸,每服9g,日服3次。(《四川中药志》1982年) ⑤治百日咳:密蒙花兑米汤油、蜂蜜或糖蒸吃。也可将密蒙花塞入去盖去心之宝珠梨中加蜂蜜蒸吃。(《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⑥治夜盲:密蒙花15g,青葙子15g,草决明12g。各为细末,放猪肝内煮热后焙干,加车前子、乌贼骨、夜明砂各9g。共为细末,早晚各服9g,开水送服,连服3剂。(《甘肃中医验方集锦》)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已有30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中积累的成果。“神农尝百草”,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试验来了解其治疗作用的。中药不仅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它也是一种传统文化,而中药养生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历史悠久且经验丰富,中药养生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步的。千百年来,人们在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与启发下,将有药用功效的食物、适当的中药与普通食材相结合,运用各种烹调技术,制成具有形、色、香、味、特定功效的食物来服用,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这种养生方法,深受民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