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汉朝舆驾祠甘泉汾阴 ① ,备千乘万骑,太仆执辔 ② ,大将军陪乘 ③ ,名为大驾 ④ 。
司马车驾四 ⑤ ,中道 ⑥ 。
辟恶车驾四 ⑦ ,中道。
记道车驾四 ⑧ ,中道。
靖室车驾四 ⑨ ,中道。
象车 ⑩ ,鼓吹十三人
,中道。式道候二人
,驾一。 左右一人 。长安都尉四人
,骑。 左右各二人 。长安亭长十人,驾。 左右各五人 。
长安令车驾三
,中道。京兆掾史三人,驾一。 三分 。
京兆尹车驾四,中道。
司隶部京兆从事、都部从事、别驾一车
。 三分 。司隶校尉驾四
,中道。廷尉驾四
,中道。太仆、宗正引从事
,驾四。 左右 。太常、光禄、卫尉
,驾四。 三分 。太尉外部都督令史、贼曹属、仓曹属、户曹属、东曹掾、西曹掾
,驾一。 左右各三 。太尉驾四,中道。
太尉舍人、祭酒
,驾一。 左右 。司徒列从
,如太尉王公,骑。 令史、持戟吏亦各八人 ,鼓吹一部 。中护军骑
,中道。 左右各三行,戟楯、弓矢、鼓吹各一部 。步兵校尉、长水校尉
,驾一。 左右 。队百匹
。 左右 。骑队十
。 左右各五 。前军将军
。 左右各二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人 。射声、翊军校尉
,驾三。 左右二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人。骁骑将军、游击将军
,驾三。 左右二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人。黄门前部鼓吹
,左右各一部,十三人,驾四。前黄麾骑
,中道。自此分为八校
。 左四右四。护驾御史
,骑。 左右。御史中丞驾一
,中道。谒者仆射驾四
。武刚车驾四
,中道。九斿车驾四
,中道。云罕车驾四
,中道。皮轩车驾四
,中道。 戟车驾四
鸾旗车驾四
,中道。建华车驾四
,中道。 左右。虎贲中郎将车驾二
,中道。护驾尚书郎三人
,骑。 三分。护驾尚书三
,中道。相风乌车驾四
,中道。自此分为十二校。 左右各六。
殿中御史骑
。 左右。典兵中郎骑 (51) ,中道。
高华 (52) ,中道。
罼 (53) 。 左右。
御马 (54) 。 三分。
节十六 (55) 。 左八右八。
华盖,中道。
自此分为十六校。 左八右八。
刚鼓 (56) ,中道,金根车 (57) 。
自此分为二十校,满道。
左卫、右卫将军 (58) 。
华盖。 自此后麋烂不存。
【注释】
①舆(yú)驾:亦称乘舆,指汉代天子乘舆之制,是皇帝出行时所备车驾、舆服、仪仗、器物等的总称。蔡邕《独断》卷上曰:“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乘,犹载也,舆,犹车也,天子以天下为家,不以京师宫室为常处,则当乘车舆以行天下,故群臣托乘舆以言之。或谓之车驾。”皇帝每次出行的目的、规模不同,其配备与名称也会有所不同。舆,本指车厢,后引申为车。《易经·上经》曰:“君子得舆,小人剥庐。”孔颖达疏曰:“是君子居之,则得车舆也。”《老子》八十章曰:“虽有舟舆,无所乘之。”祠:祭祀,汉武帝时非常重视祭祀甘泉泰一和汾阴后土,祭天在甘泉宫,祭地在汾阴。汾阴:古县名,在汾水之南,治所在今山西万荣西南。汉武帝时曾在此得西周宝鼎,故改年号为元鼎元年(前116),并举行祭礼,恭迎宝鼎至甘泉。《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上》吾丘寿王传曰:“汾阴得宝鼎,武帝嘉之,荐见宗庙,藏于甘泉宫,群臣皆上寿贺曰:‘陛下得周鼎。’寿王独曰非周鼎。”卫宏《汉旧仪》补遗卷下曰:“汉法:三岁一祭天于云阳宫甘泉坛,以冬至日祭天,天神下。三岁一祭地于河东汾阴后土宫,以夏至日祭地,地神出。……皇帝祭天,居云阳宫,齐百日上甘泉通天台,高三十丈,以候天神下,见如流火,舞女童三百人,皆年八岁。天神下坛所,举烽火。皇帝就竹宫中,不至坛所。甘泉台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皇帝所以祭天之圆丘也。……祭地河东汾阴后土宫,宫曲入河,古之祭地泽中方丘也。礼仪如祭天,名曰汾葵,一曰葵丘也。”
②太仆:官名,秦汉九卿之一,主管皇帝车驾、马匹,后专管官府畜牧事务。《周礼·夏官·太仆》曰:“太仆: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通典·职官七》曰:“《周官》有太仆下大夫,掌正王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似今太仆之职。……秦因之……汉初,夏侯婴常为之。……王莽改太仆为太御。后汉太仆与汉同,亦掌车马。天子每出,奏驾上卤簿用,大驾则执驭。”汉代太仆地位高于周代。《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太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又车府、路 、骑马、骏马四令丞;又龙马、闲驹、橐泉、
、承华五监长丞;又边郡六牧师苑令,各三丞;又牧橐、昆蹄令丞皆属焉。”执辔(peì):控制牲口的嚼子和缰绳,意为驾御。辔,马缰绳。许慎《说文解字》“丝部”曰:“辔,马辔也。……与连同意。《诗》曰:六辔如丝。”《礼记·曲礼上》曰:“执策分辔,驱之五步而立。”孔颖达疏曰:“辔,御马索也。”
③大将军:官名,古代领兵打仗的最高统帅。春秋时已有将军称号,战国时有大将军,如秦国大将军王翦。应劭《汉官仪》卷上曰:“将军,周官也。赵王以李牧为将军破秦,始受大名。王翦、灌婴并为之。”秦汉沿置,汉代时大将军为武职,位次丞相,但因为常常由皇亲国戚担任,深得皇帝宠信,位高权重,实际左右了朝政,故地位实高于丞相,如霍光、王莽等。
④大驾:皇帝最隆重的乘舆仪式。汉代皇帝出行的车驾,按照出行规模大小而分为大驾、法驾、小驾。蔡邕《独断》卷下曰:“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有大驾,有小驾,有法驾。大驾则公卿奉引,大将军参乘,太仆御,属车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三辅黄图》卷六曰:“大驾则公卿奉引,大将军参乘,太仆御;属车八十一乘,作三行,尚书御史乘之,最后一乘垂豹尾,豹尾以前皆为省中,备千乘万骑出长安,出祠天于甘泉备之,百官有其仪注,名曰甘泉卤簿。”凡皇帝亲往祭祀,动用大驾。汉武帝晚年常居甘泉,汾阴所出的宝鼎也被移往甘泉,故大驾也被称为“甘泉卤簿”。《独断》卷下曰:“在长安时,出祠天于甘泉备之,百官有其仪注,名曰甘泉卤簿。中兴以来希用之。”《后汉书·舆服志上》曰:“西都行祠天郊,甘泉备之。官有其注,名曰甘泉卤簿。”刘昭注引蔡邕《表志》曰:“国家旧章,而幽僻藏蔽,莫之得见。”蔡邕所记多为东汉之制,故或不得详。因而本条所记之甘泉大驾卤簿益显珍贵。
⑤司马车:《三辅黄图》卷二曰:“汉未央、长乐、甘泉宫,四面皆有公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卫尉)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三令丞。……长乐、建章、甘泉卫尉皆掌其宫,职略同,不常置。”应劭《汉官仪》卷上曰:“公车司马令,周官也,秩六百石,冠一梁,掌殿司马门,夜徼宫中,天下上事及阙下,凡所征召皆总领之。”则此司马车应属公车司马令之车。一说此处“司马车”或为“司南车”“指南车”之误,因古代天子大驾出行以司南车为先导。《晋书·舆服志》曰:“司南车,一名指南车,驾四马,其下制如楼,三级,四角金龙衔羽葆,刻木为仙人。衣羽衣,立车上,车虽回运,而手常南指。大驾出行,为先启之乘。”司马,武官名。西周始置,汉代大将军、将军、校尉的属官都有司马。《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元狩四年(前119)初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司马,主武也,诸武官亦以为号。”
⑥中道:古代帝王出行时车驾分为左、中、右三行,居中间而行的即是中道。
⑦辟恶车:意在避除不祥、邪恶的车。崔豹《古今注·舆服》曰:“辟恶车,秦制也。桃弓苇矢,所以祓除不祥。”
⑧记道车:亦称记里车、大章车,一种特制的记录道路里程的车。崔豹《古今注·舆服》曰:“大章车,所以识道里也,起于西京,亦曰记里车。车上为二层,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层击鼓;行十里,上层击镯。《尚方故事》有作车法。”
⑨靖室车:即静室令之车。应劭《汉官仪》卷上曰:“静室令,式道候,秦官也。静室令,车驾出,在前驱,静清所徼车逆日,以示重慎也。”《三辅黄图》卷六曰:“静室,天子出入警跸,旧典行幸所至,必遣静室令,先按行清静殿中。以虞非常。”崔豹《古今注·舆服》曰:“警跸,所以戒行徒也。《周礼》跸而不警,秦制出警入跸,谓出军者皆警戒,入国者皆跸止也。故曰出警入跸也。至汉朝梁孝王,王出称警,入称跸,降天子一等焉。一曰跸,路也,谓行者皆警于涂路也。”
⑩象车:用驯服的大象所驾的车。《韩非子·十过》曰:“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后世明确使用象车的是在汉朝,《晋书·舆服志》曰:“象车,汉卤簿最在前。”
鼓吹:即黄门鼓吹,指乐队或乐队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的乐曲。由少府属官黄门令或乐府令所管辖。《后汉书·孝安帝纪》曰:“壬午,诏太仆、少府减黄门鼓吹,以补羽林士。”李贤注曰:“《汉官仪》曰:‘黄门鼓吹百四十五人。’”周伟洲《从郑仁泰墓出土的乐舞俑谈唐代音乐和礼仪制度》说:“中国古代统治者出行仪仗中的鼓吹乐,最早是西汉初由北方游牧民族(北狄)传入内地的。刘舍人:官名,掌管宫中政事财务。秦汉有太子舍人,为太子官属。汉沿之,选择良家子弟充任,位比郎中。亦通称战国至汉初王公贵族的侍从宾客,亲近左右。《汉书·高帝纪上》曰:“南阳守欲自刭,其舍人陈恢曰:‘死未晚也。’”颜师古注曰:“文颖曰:‘主厩内小吏,官名也。’苏林曰:‘蔺相如为宦者令舍人。韩信为侯,亦有舍人。’师古曰:‘舍人,亲近左右之通称也。后遂以为私属官号。’”祭酒:官名,汉代宴饮时,常常从宾客中挑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举酒以祭,故尊称为祭酒。如丞相府有西曹南阁祭酒。汉平帝时置六经祭酒,秩上卿,后又置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应劭《汉官仪》卷上曰:“太常差选有聪明威重一人为祭酒,总领纲纪也。汉置博士祭酒一人,秩六百石。”
列从:众属吏。
持戟(jǐ)吏:即仪仗官员,手持大戟作仪仗,扈从警卫。戟,中国古代独有的一种兵器,形状呈“十”或“卜”字形,既有直刃又有横刃,既可直刺又能横击,并可做勾、啄、刺、割等动作,其杀伤力远胜戈和矛。
鼓吹一部:属司徒府所辖之军乐队。
中护军:官名,是执勤宫中的武官。护军,武职官名,掌管军政军赋,主选武官,协调都督、出征诸军关系。《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护军都尉,秦官,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属大司马……哀帝元寿元年(前2)更名司寇,平帝元始元年(1)更名护军。”《通典·职官十六》曰:“秦有护军都尉,汉因之,高帝时以陈平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汉东京省。班固为大将军中护军,隶将军幕府,非汉朝列职。”在汉初,护军为护军中尉,跟随皇帝身边。西汉中期则称护军都尉,隶属于大将军府。《汉书·陈平传》曰:“平自初从,至天下定后,常以护军中尉从击臧荼、陈豨、黥布。”《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赵充国传》曰:“昭帝时,武都氐人反,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将兵击定之,迁中郎将。”
戟楯(dùn)、弓矢:都是仪仗中的一部分。楯,同“盾”,古代兵器名,即盾牌。
步兵校尉:武职官名,汉武帝时设置的八校尉之一。《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东汉时,与屯骑、越骑、长水、射声为五校尉,皆掌宿卫兵,秩比二千石。大驾出行,五校尉在前,各有鼓吹一部。《通典·职官十六》曰:“时五校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舆服光丽,伎巧必给,故多以皇族肺腑居之。”长水校尉:武职官名,汉武帝所设八校尉之一。《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颜师古注曰:“长水,胡名也。宣曲,观名,胡骑之屯于宣曲者。”长水在今陕西蓝田西北。宣曲,汉代离宫之一,位于汉长安上林苑昆明池以西。《三辅黄图》卷三曰:“宣曲宫,在昆明池西。孝宣帝晓音律,常于此度曲,因以为名。”
队:古代军事编制单位,一百人为一队。《左传·襄公十年》曰:“左执之,右拔戟,以成一队。”杜预注曰:“百人为队。”
骑队:骑兵队。《晋书·舆服志》曰:“骑队五在左,五在右,队各五十匹,命中督二人分领左右。”
前军将军:武官名,周末初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长史,秩千石。”《后汉书·百官一》曰:“又有前、后、左、右将军。”蔡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曰:“左右前后皆金(印)紫(绶),位次上卿,典京师兵卫屯警。”汉代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等,另有若干杂号将军。名号甚多,地位不等。
射声:即射声校尉,武职官名,汉武帝所置八校尉之一,率善射之士,即掌管弓弩部队。翊(yì)军校尉:武职官名,掌管宫门宿卫。《晋书·武帝纪》曰:太康元年(280)“六月丁丑,初置翊军校尉官”。意为西晋初设此官职,故此处或又杂入晋制。《晋书·舆服志》曰:“次射声校尉在左,翊军校尉在右,并驾一。各卤簿左右各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内,鼓吹各一部,七人。”
骁骑将军:官名,汉代始置,为杂号将军。应劭《汉官仪》卷上曰:“骁骑,汉官也。武帝以李广为之。后世祖建武九年始改屯骑。”《汉书·李广苏建传·李广传》曰:“后汉诱单于以马邑城,使大军伏马邑傍,而广为骁骑将军,属护军将领。”游击将军:官名,简称游击,汉置,为杂号将军。《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曰:“阳夏侯陈豨以特将将卒五百人前元年从起宛朐,至霸上,为游击将军,别定代,破臧荼侯。”
黄门:为少府属官,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的省称。秦汉时设官署黄门,置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与侍中俱管门下诸事,侍从皇帝。汉代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由宦官充任,侍奉皇帝及亲族,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卫宏《汉旧仪》卷上曰:“黄门令,领黄门谒者。骑吹曰冗从,仆射一人,领髦头。”黄门是宫中禁门,因为门闼涂为黄色而得名。《通典·职官三》曰:“凡禁门黄闼,故号黄门。其官给事于黄闼之内,故曰黄门侍郎。”《汉书·西域传》赞曰:“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汉书·霍光金日 传·霍光传》曰:“上(武帝)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颜师古注曰:“黄门之署,职任亲近,以供天子,百物在焉,故亦有画工。”故黄门执掌甚杂,如掌养马,有黄门马监;掌画工,有黄门画工;掌倡优,有黄门倡监。举凡有德有艺之士皆可待诏黄门,以便选用。前部鼓吹:由黄门令所辖之乐队。日常训练则与少府属吏乐府令有关,汉武帝时曾任命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佩二千石印绶,属专为皇亲国戚设立的临时之职,应与黄门令和乐府令有交集。
黄麾:汉魏六朝时皇帝仪仗中专用的黄色旌旗。依旌旗位置不同,分为前黄麾和后黄麾。高承《事物纪原·旗旐采章·黄麾》曰:“《宋朝会要》曰:‘麾,古有黄、朱、 三色,所以指麾也。汉卤簿有前后黄麾。今制绛帛为之,如幡,采成黄麾字。’”崔豹《古今注·舆服》曰:“麾,所以指麾。武王执白旄以麾,是也。乘舆以黄,诸公以朱,刺史二千石以
。”骑:执黄麾的骑士。
校:本指军营,后指军队之一部。《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卫青传》曰:“护军都尉公孙敖三从大将军击匈奴,常护军傅校获王,封敖为合骑侯。”颜师古注曰:“校者,营垒之称,故谓军之一部为一校。或曰幡旗之名,非也。每军一校,则别为幡耳,不名校也。”
护驾御史:侍御史随大驾出巡时,即为护驾御史。《后汉书·舆服志上》曰:“每出,太仆奉驾上卤簿,中常侍、小黄门副;尚书主者,郎令史副;侍御史、兰台令史副。皆执注,以督整车骑,谓之护驾。”应劭《汉官仪》卷下曰:“侍御史在左驾马,询问不法者。”侍御史为御史中丞属吏。《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御史大夫)有两丞……一曰中丞……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
御史中丞:官名。汉代为御史大夫下属主吏。汉代御史大夫有两丞:一为御史丞,一为中丞,又称御史中执法。《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御史大夫)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御史中丞位不高,但司职监察,权限不小,至东汉初便取代御史大夫地位,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在朝会时设专席独坐,号称“三独坐”。也与尚书令、谒者分掌宪台、中台和外台,位次于尚书令。
谒者仆射:官名,谒者的长官。《后汉书·百官志二》曰:“谒者仆射一人,比千石。本注曰:为谒者台率,主谒者,天子出,奉引。古重习武,有主射以督录之,故曰仆射。”因为主谒者台,常随侍皇帝左右。谒者,秦汉皆置,为郎中令佐吏,掌管接待宾客之事。蔡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曰:“见尚书令,对揖无敬。谒者见,执板拜之。”应劭《汉官仪》卷上曰:“谒者皆著缃绩大冠,白绢单衣。谒者三十人,秩四百石,掌报章奏事及丧吊祭享。”
武刚车:古代一种有巾有盖的战车,在打仗或仪仗中常用作先驱。《后汉书·舆服志上》曰:“吴孙《兵法》云:‘有巾有盖,谓之武刚车。’武刚车者,为先驱。又为属车轻车,为后殿焉。”
九斿(liú)车:即竖立九旒旌旗之车,为乘舆前驱。应劭《汉官仪》上曰:“甘泉卤簿有道车五乘,斿车九乘,在舆前。”蔡邕《独断》卷下曰:“前驱有九斿、云罕、闟戟、皮轩、鸾旗车,皆大夫载。”《后汉书·舆服志上》曰:“前驱有九斿云罕”,刘昭注曰:“徐广曰:‘斿车有九乘。’前史不记形也。武王克纣,百夫荷罕旗以先驱。《东京赋》曰:‘云罕九斿。’薛综曰:‘旌旗名。’”九斿,即九旒,旗名。《礼记·乐记》曰:“所谓大辂者,天子之车也。龙旗九旒,天子之旌也。”《周礼·冬官·辀人》曰:“龙旗九斿,以象大火也。”贾公彦疏曰:“天子以十二为节,而今建九斿、七斿、六斿、四斿者,盖谓上得兼下也。”斿,旌旗下端垂饰,随风摇摆。《汉书·五行志下之中》曰“君若缀斿”,颜师古注曰:“应劭曰:‘斿,旌旗之流,随风动摇也。’师古曰:‘言为下所执,随人东西也。’”
云罕车:一作云 车,指竖立着云罕旗的车,乘舆出行时用作前导。云罕,旌旗。司马相如《文选·上林赋》曰“载云罕”,张揖注曰:“罕,罼也。前有九斿、云罕之车。”张衡《文选·东京赋》曰“云罕九斿”,薛综注曰:“云罕,旌旗之别名也。”
皮轩车:用虎皮装饰的车,乘舆出行时用作前驱。皮轩,《后汉书·舆服志上》曰“皮轩鸾旗”,刘昭注曰:“胡广曰:‘皮轩,以虎皮为轩。’郭璞曰:‘皮轩革车’,或曰即《曲礼》‘前有士师,则载虎皮’。”蔡邕《独断》卷下曰:“皮轩,虎皮为之也。”司马相如《文选·上林赋》曰“前皮轩”,文颖注曰:“皮轩,以虎皮饰车。”高承《事物纪原·舆驾羽卫·皮轩》曰:“《通典》曰:‘皮轩车,汉制,以虎皮为轩。’《宋朝会要》曰:‘汉制前驱车也,取《曲礼》前有士师则载虎皮之义也。’”轩,车幡,以虎皮制成。
鸾旗车:天子仪仗中插着鸾旗的车子,大驾出行时用于前导。高承《事物纪原·舆驾羽卫·鸾旗》曰:“《通典》曰:‘鸾旗车,汉制,编羽毛,列系帜旁。’《宋朝会要》曰:‘汉制为前驱,上载赤旗绣鸾也。’”鸾旗,旗名,用羽毛编成的赤色旗帜,上面绣有鸾鸟。《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下》贾捐之传曰:“鸾旗在前,属车在后。”颜师古注曰:“鸾旗,编以羽毛,列系橦旁,载于车上,大驾出,则陈于道而先行。属车,相连属而陈于后也。”《后汉书·舆服志上》曰:“鸾旗者,编羽旄,列系幢旁。民或谓之鸡翘,非也。”刘昭注曰:“胡广曰:‘鸾旗,以铜作鸾鸟车衡上。’与本志不同。”
建华车:《晋书·舆服志》曰:“建华车,驾四,凡二乘,行则分居左右。”《通典·礼二十四》曰:“晋制,建华车,二乘,驾四马。大驾,分在左右行。自后无闻。”建华车似初见于《晋书》,故此处或又掺入晋制。
虎贲中郎将:官名,郎中令及光禄勋属官,掌管宫中宿卫及君王出入侍卫之事。本作期门郎,以保护皇帝安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期门掌执兵送从,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初置。”《汉书·东方朔传》曰:“(汉武帝)与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陇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期诸殿门,故有‘期门’之号自此始。”《汉书·地理志下》曰:“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颜师古注曰:“六郡谓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通典·职官十一》曰:“周官有虎贲氏,掌领虎士八百人,军旅会同,君宿于外,则守王闲。汉武帝建元三年初置期门,比郎中。盖以微行出游,选材力之士,执兵从送,期之诸门,故名期门。无员,多至千人。平帝元始元年(1)更名虎贲郎,置中郎将领之,故有虎贲中郎将。”《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期门)比郎,无员,多至千人,有仆射,秩比千石。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贲郎,置中郎将,秩比二千石。”虎贲,《后汉书·百官志二》曰:“虎贲中郎将,比二千石。本注曰:主虎贲宿卫。”刘昭注曰:“又虎贲旧作‘虎奔’,言如虎之奔也,王莽以古有勇士孟贲,故名焉。孔安国曰‘若虎贲兽’,言其甚猛。”
尚书郎:官名,东汉设尚书台,取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台,在皇帝身边处理政务。应劭《汉官仪》卷上曰:“尚书郎四人:一人主匈奴单于营部,一人主羌夷吏民,一人主天下户口土田垦作,一人主钱帛贡献委输。……尚书郎初上诣台,称守尚书郎。满岁称尚书郎中。三年称侍郎。”
尚书:官名,战国始置,秦时为少府属官,掌管殿内文书,秩六百石。其机构设于禁中,“掌通章奏”,是沟通皇帝与丞相的重要环节。汉因之。秦与汉初时,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统称“六尚”。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注重利用尚书,常任用宦官为尚书。至元帝时,尚书成为皇帝制衡三公的重要力量。成帝时尚书台正式成为独立机构。《后汉书·百官志三》曰:“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尚书主公卿事;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凡吏上书事;客曹尚书主外国夷狄事。世祖承遵,后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凡六曹。”可知,尚书台成为皇帝与中央和地方政府沟通的核心通道,君臣章奏皆须经尚书。故尚书职位不高但权势颇重,同时还掌宫内图书、秘记及封奏宣示之事。到东汉时,统领纲纪,权位愈重。
相风乌车:装有测风向的铜乌的车。《三辅黄图》卷五曰:“长安灵台,上有相风铜乌,千里风至,此乌乃动。”相风乌,即相风铜乌,古代铜制的乌鸦形状的风向器,是一种安装在高处的固定式候风仪,以观测风向。汪汲《事物原会·占风旗》曰:“《稗史汇编·黄帝传》:‘有相风乌,疑黄帝作。’崔豹《古今注》:‘相风为夏禹所作。’周迁《舆服杂事》:‘相风周公所造。’沈约《舆服志》:‘相风秦制。’明彭云举《山堂肆考》:‘晋车驾出,以相风竿在前,刻乌于竿上,名相风竿,今樯乌是其遗意。’实即占风旗也。”
殿中御史:官名,掌管殿中供奉等事务的侍御史。
(51)典兵中郎:即五官中郎,郎官的一种,在宫内时负责门户警卫,在皇帝出巡时充当车骑。中郎,官名,秦置,属郎中令。汉沿之,属光禄勋,掌管宫殿宿卫侍值,分五官、左、右三署,三署之长为中郎将。《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曰:“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秩皆比二千石。”
(52)高华:为“高盖”,车名。一说指高贵望族。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说:“高华,《晋书·舆服志》作‘高盖’,车名。此作‘华’,恐误。又高门望族称高华,乃魏晋南北朝的习俗,与汉无涉。且魏晋大驾卤簿也从未言有高门参乘。”
(53)罼 (bì hǎn):天子车上竖立的大旗,在御驾出行时作为仪仗前驱。高承《事物纪原·旗旐采章·
罼》曰:“《通典》曰:武王克纣,百夫荷
旗以先驱。后汉有九斿、云
。《西京杂记》曰,汉大驾有
罼在左右。则是汉始置此二物。《晋·舆服志》五时车后次华盖中道,左罼右
。《宋朝会要》曰,象罼为天街,故为前引,皆赤质金铜,饰朱藤结网金兽面。
方,上有二螭,首衔红丝拂。罼如圆扇。”罼,古时捕捉鸟兔的长柄小网,亦指用长柄网捕捉鸟兽。
,同“罕”,旗帜名。
(54)御马:皇帝出行时仪仗所用的马,也称仪马。高承《事物纪原·舆驾羽卫·仪马》曰:“今导驾有御马,分左右。按,自汉有之。《西京杂记》汉朝舆驾祀甘泉汾阴,罼 左右及节十六,后乃有御马三,则仪马之设自汉始也。”
(55)节:符节,古代使臣执符节以为凭信,战国秦汉及以后历代皆有,形制不同。亦用于卤簿,为天子仪仗之一,是皇帝出行的标志。《太平御览》卷六百八十一曰:“《后汉书》注曰:节所以为信,以竹为之,长八尺,以牦牛尾为眊三重。”刘熙《释名·释书契》曰:“节,赴也,执以赴君命也。”杨伯峻注《孟子·离娄章句下》说:“符和节都是古代表示印信之物,原料有玉、角、铜、竹之不同,形状有虎、龙、人之别,随用途而异。一般是可剖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无差,以代印信。”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曰:“凡节,守国用玉节,守都鄙用角节,使山邦用虎节,土邦用人节,泽邦用龙节,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古者安平用璧,与事用圭,成功用璋,边戎用珩,战斗用璩,城围用环,灾乱用隽,大旱用龙,龙节也,大丧用琮。”汉代官吏宣示皇帝诰令,绶以节,以为凭信。使臣出使常持节,以代表国家的信物。《汉书·李广苏建传·苏武传》曰:“(苏武使匈奴,单于徙武北海上,武)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汉书·张骞李广利传·张骞传》曰:“(匈奴)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56)刚鼓:仪卫之一,置于天子所乘金根车前,以示威严。
(57)金根车:古纬书谓器车、根车皆祥瑞之车。秦汉皇帝的车辂遂袭其意而命名。称为“金根”,殆因其车以桑根为之,桑根色如黄金,又加以金饰之,故名。《通典·礼二十四》曰:“秦平九国,荡灭典籍,旧制多亡。因金根车用金为饰,谓金根车,而为帝轸。”崔豹《古今注·舆服》曰:“金根车,秦制也。秦并天下,阅三代之舆服,谓殷得瑞山车,一曰金根,故因作为金根之车。秦乃增饰而乘御焉,汉因而不改。”皇帝大驾出行,则御凤凰车,以金根车为副车。《通典·礼二十四》曰:“后汉光武平公孙述,始获葆车舆辇。而因旧制金根车,拟周之玉辂,最尊者也。……大驾则御凤凰车,以金根为副。”蔡邕《独断》卷下曰:“法驾,上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马。有五色安车、五色立车各一,皆驾四马。是谓五时副车。”《后汉书·舆服志上》亦曰:“秦并天下,阅三代之礼,或曰殷瑞山车,金根之色。汉承秦制,御为乘舆,所谓孔子乘殷之路者也。”刘昭注曰:“殷人以为大路,于是始皇作金根之车。殷曰乘(桑)根,秦改曰金根。《乘舆马赋》注曰:‘金根,以金为饰。’”并对皇帝舆驾的车辆、构件、旗帜等形态做了详尽规定,其曰:“乘舆、金根、安车、立车,轮皆朱班重牙,贰毂两辖,金薄缪龙,为舆倚较,文虎伏轼,龙首衔轭,左右吉阳筒,鸾雀立衡,虡文画辀,羽盖华蚤,建大旗,十有二斿,画日月升龙,驾六马,象镳镂锡,金鋄方 ,插翟尾,朱兼樊缨,赤罽易茸,金就十有二,左纛以氂牛尾为之,在左
马轭上,大如斗,是为德车。五时车,安、立亦皆如之。各如方色,马亦如之。白马者,朱其髦尾为朱鬣云。所御驾六,余皆驾四,后从为副车。”华梅等《中国历代〈舆服志〉研究》说:“金根车是以金为饰的车,主要作为皇帝乘舆。秦汉及其以后的乘舆制度中,金根车一直居首位,是装饰得最豪华的车辆,并且驾六匹牡马,《后汉书·舆服志》所谓‘所御驾六,余皆驾四’,即指这种金根车而言,因而‘驾六’也就成为金根车的标志之一。”
(58)左卫、右卫将军:即左卫将军、右卫将军。卫将军,汉代将军名,分为左、右,掌管禁卫,位次上卿。《通典·职官十》曰:“汉兴,置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右前后将军,皆金印紫绶,位次上卿,掌京师兵卫,四夷屯警。”
【翻译】
汉朝皇帝车驾出行去甘泉宫和汾阴祭祀时,准备了千乘万骑,前呼后拥,由太仆驾车,大将军陪乘,称为大驾。
司马乘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辟恶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记道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靖室令乘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象车、鼓吹乐队十三人,在中间一列。
式道候二人,坐的车一匹马驾御。 左右列各一人 。
长安都尉四人,骑马。 左右列各二人 。
长安亭长十人,驾车。 左右列各五人 。
长安令的车三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京兆掾史三人,一匹马驾车。 分成三列 。
京兆尹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司隶校尉部属京兆从事、都部从事、别驾从事分别驾一车。 分成三列 。
司隶校尉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廷尉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太仆、宗正带着从事,四匹马驾车。 分左右两列 。
太常、光禄、卫尉,四匹马驾车。 分成三列 。
太尉属下的都督令史、贼曹的属官、仓曹的属官、户曹的属官、东曹掾属、西曹掾属,一匹马驾车。 左右列各三人 。
太尉的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太尉舍人、祭酒,一匹马驾车。 分列左右 。
司徒的随从,像太尉王公的随从一样,骑马。 令史、持戟吏也是各八人,鼓吹一部 。
中护军骑马,在中间一列。 左右列各三行,戟楯、弓矢、鼓吹各一部 。
步兵校尉、长水校尉,一匹马驾车。 分列左右 。
马队一百匹。 分成左右列 。
骑兵十队。 左右列各五队 。
前军将军。 左右列各两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人 。
射声校尉、翊军校尉,三匹马驾车。 左右列各两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人 。
骁骑将军、游击将军,三匹马驾车。 左右列各两行,戟楯、刀楯、鼓吹各一部,七人 。
黄门令管辖的前部鼓吹乐队,左右列各一部,十三人,四匹马驾车。
前黄麾骑马,在中间一列。
从这里开始分为八队。 左四队右四队 。
护驾御史,骑马。 分列左右 。
御史中丞的车一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谒者仆射的车四匹马驾御。
武刚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九斿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云罕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皮轩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戟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鸾旗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建华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分列左右 。
虎贲中郎将的车两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护驾尚书郎三人,骑马。 分成三列 。
护驾尚书三人,在中间一列。
相风乌车四匹马驾御,在中间一列。
从这里开始分为十二队。 左右各六队 。
殿中御史骑马。 分列左右 。
典兵中郎骑马,在中间一列。
高盖车,在中间一列。
罼 旗。 分列左右 。
御马。 分成三列 。
符节十六副。 左八副右八副 。
华盖,在中间一列。
从这里开始分为十六队。 左八队右八队 。
刚鼓,在中间一列,金根车。
从这里开始分为二十队,列满道路。
左卫将军、右卫将军。
华盖。 在这之后的文字腐烂不存 。
《西京杂记》是一部记载西汉奇闻逸事的笔记小说。“西京”指的是汉代都城长安,鉴于此,故有人支持此书署名方式为“汉刘歆撰,晋葛洪集”。 《西京杂记》是一部记录长安生活为主的内容丰富庞杂的著作。蕴含了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科技常识、遗闻逸事、风俗制度、历史述评等方面的知识,涉及哲学、政治、历史、文化、语言文学和自然科学诸多领域,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可补《史记》《汉书》之不足,也为考古发现提供了书面印证材料。 其作为笔记小说,叙事视角独特、描写曲折生动、语言幽默简洁,具有一定的艺术成就。鲁迅曾评价其“若论文学,则此在古小说中,固亦意绪秀异,文笔可观者也”。 《西京杂记》对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果也多有记载,内容涉及纺织机械、生物物种学、气象学、数学、医学等领域,保存了西汉时期科技发展的诸多珍贵史料,对后世研究中国科技发展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