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ea之家 门户 西京杂记 查看内容

戚夫人侍儿言宫中乐事

【原文】

戚夫人侍儿贾佩兰 ,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 。说在宫内时,见戚夫人侍高帝,常以赵王如意为言 ,而高祖思之,几半日不言,叹息凄怆,而未知其术 ,辄使夫人击筑,高祖歌《大风诗》以和之 。又说在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竞为妖服 ,以趣良时 。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 ,以豚黍乐神 ,吹笛击筑 ,歌《上灵》之曲

。既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
。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
,作于阗乐
。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受
。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户
,竹下围棋,胜者终年有福,负者终年疾病,取丝缕,就北辰星求长命乃免
。九月九日,佩茱萸
,食蓬饵
,饮菊华酒
,令人长寿。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
,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正月上辰
,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妖邪
。三月上巳
,张乐于流水,如此终岁焉。戚夫人死,侍儿皆复为民妻也。

【注释】

①侍儿:贴身侍女。贾佩兰:人名,生平不详。

②扶风:即右扶风,“扶助京师,以行风化”之意,《三辅决录》曰:“扶风,扶风化也。”汉代京畿行政区划名,三辅之一,辖地在关中西部,即秦岭以北,西安和泾河以西共二十一个县,治所在汉长安城,《三辅黄图》卷一曰:“扶风,在夕阴街北。”亦为官名。《汉书·百官公卿表》曰:“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景帝中六年(前144)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更名右扶风,治内史右地。……与左冯翊、京兆尹是为三辅,皆有两丞。”段儒:人名,生平不详。

③以赵王如意为言:以赵王如意为话题,指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之事。

④术:办法。高祖一直想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虽遭众臣反对但坚持己见,后吕后听从张良之计,为太子刘盈请来高祖求而不得的四位隐世高人为傅。《史记·留侯世家》曰:“(四人离开后)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易太子之事就此作罢。

⑤《大风诗》:即《大风歌》。《史记·高祖本纪》曰:高祖称帝后回家乡沛县“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后称此歌为《大风歌》。

⑥妖服:色彩艳丽的服装。

⑦良时:良辰佳时,美好的时光。

⑧灵女庙:无考,或为设在宫中的寺庙。干宝《搜神记》卷二曰:“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黍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既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皇来》。乃巫俗也。”伶玄《赵飞燕外传》曰:“十月五日,宫中故事,上灵安庙。”此“灵安庙”或即“灵女庙”。蔡邕《王子乔碑》曰:“咨访其验信而有征,乃造灵庙以休厥神。”灵庙是供奉神灵之处,灵女庙或亦属灵庙之类。

⑨豚:小猪。亦泛指猪。《国语·越语上·勾践灭吴》曰:“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孟子·梁惠王上》曰:“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黍(shǔ):崔豹《古今注·草木》曰:“禾之黏者为黍,亦谓之穄,亦曰黄黍。”罗愿《尔雅翼·释草一》曰:“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侯良《西汉文明之光——长沙马王堆汉墓》说:“黍属一年生草本,粳者古称稷、穄,现称稷子、糜子。糯者古称黍,现称黍子、粘糜子或黄粟。是一种早熟耐旱的粮食或饲料作物。黍稷起源于中国,为商周时期的主要粮食作物,因此在甲骨文和《诗经》中黍的出现最多,远远超过粟。”

⑩笛:应劭《风俗通义·声音》曰:“《乐记》:‘武帝时丘仲之所作也。笛者,涤也,所以荡涤邪秽,纳之于雅正也。’长二尺四寸,七孔。其后又有羌笛,马融《笛赋》曰:‘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音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材以当檛便易持,京君明贤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但吴翌凤《灯窗丛录》二曰:“《风俗通》曰:‘笛,武帝时丘仲所作。’非也,高祖初入咸阳宫,得玉笛长二尺三寸,二十六孔,铭曰昭华之琯。在武帝前。”

《上灵》之曲:古乐器名,无考,或与祭祀灵女庙有关,为娱神或祭神的乐曲。

《赤凤凰来》:古乐曲名,又名《凤凰来仪》《神凤操》《仪凤歌》,相传周成王所作。《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一·神凤操》曰:“一曰《凤凰来仪》。《古今乐录》曰:‘周成王时,凤凰翔舞,成王作此歌。’谢希逸《琴论》曰:‘成王作《神凤操》,言感化之德也。’《琴集》曰:‘《凤凰来仪》,成王所作。’”歌辞曰:“凤凰翔兮于紫庭,予何德兮以感灵。赖先人兮恩泽臻,于胥乐兮民以宁。”蔡邕《琴操·仪凤歌》曰:“凤皇来舞于庭……成王乃援琴而鼓之,曰:‘凤皇翔兮于紫庭,余何德兮以感灵。赖先王兮恩泽臻,于胥乐兮民以宁,凤皇来兮百兽晨。’”伶玄《赵飞燕外传》曰:“上灵安庙。是日,吹埙击鼓,连臂踏地,歌《赤凤来曲》。”

百子池:一说汉宫内池名,一说上林苑内池。《三秦记》曰:“汉上林苑有池……积草池、麋池、舍利池、百子池。”另《三辅黄图》卷四曰:“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阙,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连爱。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户,竹下围棋,胜者终年有福,负者终年疾病,取丝缕就北斗星辰求辰命乃免。正月上辰,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妖邪。三月上巳,张乐于池上。”与本条所述相近。

于阗(tián)乐:泛指西域民族音乐。于阗(tián),古西域国名,又名于窴,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居民从事农牧,多桑麻,产美玉。

受:用同“绶”,丝带。

雕房:宫中专门从事雕刻的地方。一说用彩绘装饰的房子。房,古代指正室两旁的房间。许慎《说文解字》“户部”曰:“房,室在旁也。”段玉裁注曰:“凡堂之内,中为正室,左右为房,所谓东房西房也。”刘熙《释名·释宫室》曰:“房,旁也,在堂两旁也。”后泛指房屋、房间。北户:北门。

北辰星:即北极星,又名中宫、天极、天枢、极星。《尔雅·释天》曰:“北极谓之北辰。”郭注曰:“北极,天之中,以正四时。”邢昺疏曰:“极,中也,辰,时也,居天之中,人望之在北,因名北极。斗杓所建,以正四时,故云北辰。《论语》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是也。”《史记·天官书》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后句四星,末大星正妃,余三星后宫之属也。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宫。”《索隐》引元命苞曰:“紫之言此也,宫之言中也,言天神运动,阴阳开闭,皆在此中也。”古人以为北极星是太由子、帝星、庶子、后宫、天枢等五星拱卫的聚星,在天星中的地位最为至上、尊贵。汉代时,人们将不同的人与天上的某个星位相联系,认为具有某种对应关系,因此观测天象便可以推测出人的祸福安危。而皇帝、后宫是与北辰星相对应的关系,所以宫女便向北辰星祈求长命百岁。

茱萸(zhū yú):又称“越椒”“艾子”,常绿植物,生长在河川中,其味香浓,具有杀虫消毒、祛风逐寒的功能。古代风俗认为茱萸可以避邪,所以人们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以求一年平安。《艺文类聚》卷四曰:“《风土记》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说:“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习惯。据《续齐谐记》所载,费长房对汝南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有大灾难,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这是一般人认为重九登高的来源,但不一定可靠。《风土记》以为此日折茱萸插头,以辟邪气,而御初寒,与此并不相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蓬饵:用蓬蒿制作的饼子。一说为一种麦食。孙诒让《札迻》卷十一曰:“‘蓬’即‘麷’也。《周礼·笾人》郑司农注云:‘熬麦曰麷。’郑康成云:‘今河间以北,煮穜麦卖之,名曰逢。’《齐民要术》引崔寔《四民月令》云:‘腊月祀炙逢。’麷、蓬、逢字并通。”饵,糕饼。《周礼·天官·笾人》曰:“糗饵,粉糍。”郑玄注曰:“合蒸曰饵。”扬雄《方言》卷十三曰:“饵谓之糕,或谓之糍。”

菊华酒:用菊花酿制的酒。民间风俗,九月九日饮菊花酒可以驱邪避祸,延年益寿。菊花性微寒,味甘苦,能清热、平肝、明目,常饮菊花酒有强身益气之功效,故有令人长寿之说。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悬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房曰:‘此可以代人。’”《艺文类聚》卷八一曰:“《风俗通》曰:南阳郦县有甘谷,谷水甘美。云其山上大有菊,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有三十余家,不复穿井,悉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百余,下七八十者,名之大夭,菊华轻身益气故也。司空王畅、太尉刘宽、太尉袁隗为南阳太守,闻有此事,令郦县月送水二十斛,用之饮食。诸公多患风眩,皆得瘳。”

米:去皮的谷物的仁。黍、稷、稻、粱、菰、菽等谷物有米。

上辰:农历每月上旬的辰日。此指每月第一个地支是“辰”的日子。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计算日子,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一一轮流对应组合,六十为一个轮回。辰日并非固定的日子,隔十二天出现一次。

祓(fú):古代消灾祈福的祭礼或风俗。许慎《说文解字》“示部”曰:“祓,除恶祭也。”《左传·僖公六年》曰:“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而祓之。”杜预注曰:“祓,除凶之礼。”

上巳:农历每月上旬的巳日。此指每月第一个地支是“巳”的日子。三月上巳是古代节日,这一天,人们在水边举行祭祀,用香草泡水洗濯沐浴以祛邪除恶,免灾除病,谓之“禊”或“祓禊”。《周礼·春官·女巫》曰:“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曰:“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应劭《风俗通义·祀典》曰:“《尚书》:‘以殷仲春,厥民析。’言人解析也。疗生疾之时,故于水上衅洁之也。”同时还有人欢快热闹地携酒食宴饮,谓之“祓饮”。汉代以后禊事更常见,《后汉书·礼仪志上》曰:“(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洁者,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始洁之矣。”汉以前,上巳必在巳日但不固定在三月三日,魏后必在三月三日但不固定在巳日。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说:“上巳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旧俗以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叫作修禊。但是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后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向新阳、刘克任《西京杂记校注》说:“‘三月三’遂成群众性传统节日,宴饮游乐,赋诗为文,极为热闹。……另外,古代秋天也举行同类活动,谓之‘秋禊’。”

【翻译】

戚夫人的贴身侍女贾佩兰,出宫后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她说起在皇宫里的时候,看见戚夫人侍奉汉高祖,曾经向高祖提起赵王如意的事情,高祖在思考,好半天默默不语,只是唉声叹气,神色很悲伤凄凉,却想不出什么好方法,就让戚夫人击筑伴奏,自己唱起《大风歌》来应和。贾佩兰又说在皇宫的时候,曾经用弦管乐器伴奏歌舞来娱乐,大家争相穿上艳丽的服装,来度过这美好的时光。十月十五日,大家一起进灵女庙,用小猪、黍米酒祭神,吹笛击筑,唱起《上灵》之曲。然后又互相手拉着手,用脚踏地,合着节拍唱起《赤凤凰来》。到了七月七日,大家一起来到百子池边,演奏西域的乐曲。演奏完以后,拿起彩色的丝线相互牵起来,叫作相连绶。八月四日,从专事雕刻的房间北门出去,到竹林里下围棋,赢的人整年都会有福气,输的人这年都会有病灾,但取来丝线,向着北极星祈求长命百岁后就能免去疾病。九月九日,佩戴茱萸,吃蓬蒿饼,畅饮菊花酒,这样就能长寿了。菊花开放的时候,将花茎和叶子一起采下来,再掺和进黍米酿酒,到来年的九月九日,这酒才算酿造好,可以喝了,所以称它为菊花酒。正月的第一个辰日,大家到水边洗清污垢,吃蓬蒿饼,举行祭祀以祛除灾恶。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再聚集在流水边演奏音乐。就这样过完了一年。戚夫人死后,她的侍女们都出宫嫁给了平民。

上一篇:何武葬北邙下一篇:鲛鱼荔枝

《西京杂记》是一部记载西汉奇闻逸事的笔记小说。“西京”指的是汉代都城长安,鉴于此,故有人支持此书署名方式为“汉刘歆撰,晋葛洪集”。 《西京杂记》是一部记录长安生活为主的内容丰富庞杂的著作。蕴含了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科技常识、遗闻逸事、风俗制度、历史述评等方面的知识,涉及哲学、政治、历史、文化、语言文学和自然科学诸多领域,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可补《史记》《汉书》之不足,也为考古发现提供了书面印证材料。 其作为笔记小说,叙事视角独特、描写曲折生动、语言幽默简洁,具有一定的艺术成就。鲁迅曾评价其“若论文学,则此在古小说中,固亦意绪秀异,文笔可观者也”。 《西京杂记》对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果也多有记载,内容涉及纺织机械、生物物种学、气象学、数学、医学等领域,保存了西汉时期科技发展的诸多珍贵史料,对后世研究中国科技发展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32 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