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收藏

古代的「三军」指哪「三军」?

avatar taylor | 497 人阅读 | 0 人评论 | 2017-07-14

1044.jpg

翻开任何一部记载关于中国的古代战争的书籍,都可以见到「三军」这个字眼的物影。古代的「三军」到底是指哪三军呢?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它在歷代的人数规定是不一样的。汉代军队实行五人一伍,二伍为火,五火为队,二队为官,二官为曲,二曲为部,二部为校,二校为裨,二裨为军的编制,而三军则是整个军队的统称了。

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如《论语‧子罕》就写道:「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在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魏国称前军、中军、后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师。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

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各种部队担任不同的作战任务。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今天,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

在前、中、后三军之中,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修路)、侦察、应付小规模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中军就是统师所处的大军,有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骑兵、步兵);后军主要负责全军的军用物资,包括工匠和大量的民工。

""
还没有人打赏,支持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EA之家评论守则